当突发性头晕、单侧肢体麻木或视力模糊等症状频繁出现时,许多人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些信号背后,隐藏着脑动脉狭窄这一“沉默的杀手”。介入治疗技术的出现,为这类患者开辟了一条“微创修复血管”的新路径。
脑动脉狭窄的本质是血管内壁因多种因素发生病变,导致管腔直径缩小。最常见的诱因是动脉粥样硬化——长期高脂饮食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因素,会使血管内皮受损,脂质沉积形成斑块,逐渐堵塞血管。此外,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、血栓栓塞或血管炎症也可能引发狭窄。当狭窄程度超过50%时,流经脑部的血液量显著减少,导致脑组织缺血。若狭窄部位位于大脑中动脉、颈内动脉等关键血管,可能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(TIA),表现为突发性肢体无力、言语不清或黑矇,严重时甚至导致脑梗死。
介入治疗的核心是通过血管内操作直接修复狭窄血管,恢复脑部血流。其优势在于创伤小(仅需局部麻醉,皮肤切口仅2——3毫米)、恢复快(术后24小时可下床活动)、适应症广(尤其适合高龄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)。
目前主流的介入技术包括以下三种:
球囊扩张术
针对血管扭曲或狭窄程度较轻(
支架植入术
对于狭窄程度超过70%或合并斑块不稳定的患者,支架植入是首选方案。医生在球囊扩张后,将金属支架释放至狭窄部位,支架的网状结构会像“骨架”一样支撑血管内壁,防止斑块脱落或血管回缩。现代支架多采用药物涂层技术,可降低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风险。
机械取栓术
若狭窄由急性血栓形成导致(如心源性栓子脱落),医生会通过导管将取栓装置送至血栓部位,直接抓取或吸出血栓,恢复血管通畅。这一技术常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,通常在发病后6小时内实施,但对于某些经过影像筛选的患者,时间窗口可延长至24小时。
介入治疗并非“万能钥匙”,其适用性需通过严格评估确定。
狭窄程度:通常以70%为临界值。若狭窄70%且合并脑缺血症状(如TIA、脑梗死病史),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。
血管位置:颅内动脉(如大脑中动脉)狭窄的介入难度高于颈动脉,需由经验丰富的团队操作。
患者状态:高龄、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或无法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,介入治疗是更安全的选择。
术前需完成脑血管造影(DSA)、CT血管成像(CTA)或磁共振血管成像(MRA),明确狭窄部位、长度及斑块性质。例如,若斑块呈“易损性”(表面不规则、含脂质核心),介入治疗可预防斑块破裂引发的急性脑梗死。
介入治疗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手术本身,更依赖于术后的长期管理。术后需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,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,进行双抗治疗以抑制血栓形成。同时,通过生活方式干预(如低盐低脂饮食、戒烟限酒)和降脂治疗(如他汀类药物),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。术后1个月、3个月、6个月需复查脑血管造影或高分辨率MRI,观察支架内有无新生内膜增生或再狭窄。若发现支架内血流速度减慢,可能需调整治疗方案。还需控制以下危险因素:将血压控制在130/80mmHg以下,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导致血管损伤;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控制在7%以下;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),维持BMI在18.5——24.9之间。
脑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,是医学与工程学交叉的典范。它用“微小创口”解决了传统开颅手术的高风险问题,为患者提供了更人性化的治疗选择。然而,任何技术都需建立在科学评估与规范管理的基础上。对于患者而言,及时就医、严格遵循医嘱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,才是守护脑血管健康的根本之道。
供稿:于瑞晓
编辑:范海蕾
审核:蒋步礼